产品服务
发布时间:2024-02-10 来源:室外安全体验馆
四川德阳全力建设“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样板示范区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
截至2010年,全市拥有5个中国名牌产品、85个四川名牌产品,名牌总数位居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63.3亿元,同比增长30.4%,工业总量排名全省第二……作为四川震后工业重建的主战场,德阳不仅走过了一段“从悲壮迈向豪迈”的奋斗历程,更闯出了一条以质量提升拉动产业腾飞的振兴之路。
四川省质监局局长刘云夏(右一)在德阳质监局局长杨经明(右二)陪同下检查指导示范试点工作。
近一年多来,被誉为“西部鲁尔”的四川德阳捷报频传:东方电气与印度签订166台直驱式风电设备供货合同,这是我国风电整机设备首次大批量走出国门;剑南春实现季度出售的收益22亿元,大幅刷新历史同期纪录;德阳经开区成功跻身“国家级”,全力冲刺千亿园区……立足于质量提升、结构调整为主线的产业重建,已经在德阳表现出了强大的后发优势。
“不仅追求量的突破,更要实现质的飞跃。”四年来,德阳市委市政府正是用“有质有量”的大质量观为产业重建“破题”。从“质量安全年”的扎实推进、奋发有为,到“质量提升年”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德阳坚持将“以质取胜”战略融入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质量竞争力”,实现了在四川经济版图上的快速崛起。
作为震后工业重建的典范,2010年9月,德阳率先肩负起了全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示范试点的重任。这一次,德阳瞄准的目标是“努力建设西部经济强市,争当四川科学发展排头兵。”质量,再次为德阳铺就坦途。
2010年7月,四川省质监局在全国首开先河,对质监工作实施试点招标制度。凭借长期以来在探索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一马当先的优势,德阳顺利中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试点”项目。这是继2007年成为全省食品整治标杆后,德阳再次肩负起在食品、建材和特定种类设备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探索新路的重任。
“在当前四川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示范试点构建齐抓共管、责任明确的大质量工作机制,推动德阳走上一条以大质量观为导向的科学发展道路,这是示范试点对于德阳更重要的意义。”德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德阳质监局局长杨经明表示。
在德阳市政府的支持和主导下,“政府负总责、质监部门负监管责任、企业负主体责任”的大质量工作机制迅速得以确立。
德阳市政府首先从强化自身责任出发,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扶持,把政府对质量安全的总责真正承担起来。他们建立了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各级政府和部门协同参与的重点产品质量监管联动机制,出台了《德阳市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试点”工作方案》,把特定种类设备监管工作纳入了全市经济发展规划及安全生产考核目标体系,将重点产品监督抽查经费纳入了财政经费预算,为推动示范试点全面铺开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其次,德阳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市长质量奖”,并把加强质检能力建设,打造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纳入德阳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协调帮助绵竹、什邡市政府在当地建立白酒和磷化工两个省级质检中心。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不仅加强了对本辖区的产品质量和特定种类设备安全领导,还不断整合监管资源,延伸监管触角,全市建立起了市、县、乡、村、企业多级联动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并将食品安全和特种设施安全纳入政府综合目标管理及考核,建立起特定种类设备事故调查处理机制。各县(市、区)质监局分别与本级公安、工商、卫生、商务等职能部门签订了质量安全信息合作备忘录,采取交办、联办等方式开展专项行动。
随着大质量机制的深入人心,德阳不仅在示范试点的洗礼中积蓄了力量,更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抢得了先机。
构建质量安全防线; 著名质量管理学家休哈特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更要进行事前管理和过程管理。
作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试点的主力军,德阳质监局把“风险管理”作为示范试点的切入点,积极引入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管理机制,着力构建牢不可破的质量安全防线;夯实基础工作,提高监管实效,这是德阳质监局在示范试点中迈出的第一步。他们不仅邀请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还建立了食品、建材、行政执法和特定种类设备安全专家库,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置和科学决策提供技术保障;同时该局针对全市食品、建材、农资、危化品和特定种类设备等重点监管对象和产品进行了全面的摸底排查,梳理并优化了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了《食品、建材产品、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监管探索与创新》等21本监管文书范本,组建了专门的食品及重点产品质量安全巡查执法队伍,在质监部门和生产企业中打造了一条首尾呼应、互为联动的监管“闭合链”,从而打通了质量监管的“任督二脉”,使产品质量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全市每一个角落。
加强风险监测,突出科学预警,这是德阳质监局在示范试点中“最有力的武器”。他们在全省率先成立了12365举报处置指挥中心,形成了以信息化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稽查执法为依托,集举报受理、咨询服务、信息数据分析预警和指挥协调功能于一体,具备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的质监服务平台;同时该局还组织研发了德阳市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软件系统,不仅实现了对重点监管单位的实时监控,更能随时查询全市所有企业的内部信息、信用等级、违法记录、质量抽查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而由该局首创、以手机短信形式为主的“局企通”,则成为了质监部门定期向企业负责人发布信息、通报情况的“第一平台”。
目前,德阳质监局还依托质检所设立了重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中心,以便于通过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掌握产品质量安全动态和走向,及时发布全市质量风险监控建议和预警建议;他们还建立了产品质量安全警示制度,定期面向社会发布企业产品质量“红黑榜”,对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企业实施黄牌警告直至停产整顿。同时结合质量风险等级及时向所在地党委政府报告并向相关部门通报,确保质量安全事故从源头上“消弭于无形”。
而以分级分类监管和立体监管为基础,构建起强大的质量安全监管防控体系,则是德阳质监局在示范试点中的“创新之举”。他们将食品、建材等企业按产品类型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情况分为A、B、C、D4个等级,将产品质量状况不稳定和合格率严重偏低的区域产品和行业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同时将特种设施安全生产等级划分为A、B、C3类,严格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切实做到“有的放矢”。他们还将标准化引入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先后制定并发布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建材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和《特定种类设备安全监督管理规范》3项区域性地方标准;开展各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魄力和能力。
如今,在德阳大地上活跃着两支全天候在岗的“监管力量”——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四位一体”的特定种类设备监管队伍和市、县(市区)质监局与乡镇政府“三位一体”的食品、建材等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队伍,他们构筑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防控体系,牢牢守护着德阳大地的质量安全。
“示范试点的重心要放在企业上,积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大力提升企业质量水平,从而实现量质齐飞的产业发展模式。”这是四川省质监局局长刘云夏对德阳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试点的期待和重托。围绕“产业德阳”的科学发展步伐,德阳质监局确定了4家食品企业、3家建材企业、3家特定种类设备使用单位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企业,旨在全市掀起新一轮“质量提升、产业升级”的热潮。
荣获“绵竹市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的德阳新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投身示范试点,他们与德阳质监局签订了产品质量承诺书,建立了质量诚信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检验体系等“三大体系”,引入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管理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土最具规模的连锁烘焙企业四川爱达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质监部门指导下成立了HACCP食品安全小组、质量小组以及专门的质检机构,建立完善了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和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他们还对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每一个关键质量控制点实行严格的“全程监控”,使企业日常质量管理迈入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良性轨道。
特定种类设备“使用大户”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在示范试点中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他们在质监部门指导下设置了专门的特种设施安全管理机构,同时对在用特定种类设备进行远程动态实时监控,大大提高了特定种类设备安全的应急处置能力。
而作为英国邦图化工在中国大陆的唯一授权合作商,德阳市瓦格纳化工有限公司以示范试点为契机,大胆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投入600余万元用于生产车间和配套设施的技术改造,实现了从传统生产设备到现代先进工艺的完美转身。
“产品质量安全重在预警、严在监管、成在落实。”回顾半年多的示范试点,杨经明深有感触地说。如今,随着示范试点不断迈向深入,德阳质量安全事故显而易见地下降,全市整体质量水平大幅攀升,质监部门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渐入人心,二重、东汽、东电、宏达、蓥峰、龙蟒、剑南春等一大批名牌企业更是走出地震阴影,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据统计,2010年,德阳5个中国名牌企业、85个四川名牌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472.2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60.39%。“量质齐飞”的名牌经济,慢慢的变成了德阳产业腾飞的重要支柱。
“十二五”的恢弘大幕已然开启,面对汹涌而至的国家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全球新能源发展浪潮,德阳“以质取胜”的步伐,在质监部门的努力工作下显得这么坚定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