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9直播足球-安全体验馆生产厂家,设计策划施工方案

“十二五”质检科技成就扫描

发布时间:2024-08-11 来源:室外安全体验馆

  从技术机构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到技术装备水平的显著提升;从《中国特色质检技术体系建设纲要》的理论创新到“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立项启动;从激光冷却铯原子时间频率基准钟成为“北斗”系统的地面基准钟到入出境人群传染病监测研究网络的建立应用——回眸“十二五”,质检科技紧扣“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方针,实施科技兴检战略,推进科技质检建设,完善质检技术体系,夯实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质检科技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跃升。过去的5年,10万质检科技人,高举着“科技兴检”的大旗,用智慧和勇气做画笔,描绘的一幅幅质检科技发展画卷,在我们面前绚丽展开。

  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以下简称NQI)是指一个国家建立和执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测试等所需的质量体制框架,以保障市场上产品、服务满足制造商、监督者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和顾客的实际的需求。NQI最重要的包含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测试。这一些要素均强调以质量为核心,以技术为主线。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不仅仅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

  2012年1月11日,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逐步加强质量工作,强调“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是质量基础工作,必须予以加强”。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2016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专门阐述NQI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此同时,NQI也将拟以专栏形式首次纳入《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

  2015年,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整合全国科技计划统一部署下,“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NQI专项)以小组第一的成绩通过专家评审并正式立项。专项首次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测试四大国家质量技术基础集合在一起,整体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得到国家科技界、产业界的高度认可,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专项申报过程中,申报团队按照质检总局领导的部署和要求,整体联动,近百名质检科学技术人员参与前期研究、方案编制和评审答辩等工作,体现出勇挑重担,甘于奉献的精神,也体现出迎难而上,甘于担当精神。专项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在计量、标准、合格评定和典型示范应用等方面设置了11个重点任务,35个子任务。此外,还要加强NQI技术集成应用,突破我国计量、标准、检验测试、认证认可之间协同集成关键技术,在多个领域形成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测试-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解决NQI一体化服务能力薄弱的难题。

  质检科技始终把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摆在突出位置,5年来,全系统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集中涌现,科学技术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

  数字最有说服力。“十二五”期间,质检系统共承担国家级课题866项、省部级课题3796项,是“十二五”规划目标的3.7倍。1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实现质检系统技术发明奖突破。734项成果获得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202项成果获得其他省部级奖励。获得各类专利授权3669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5.14件,是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目标的25倍,发表科技论文3万余篇,其中发表在高水平期刊的占一半以上,实现各类科技成果转化800余项。

  这些傲人的科研成果被运用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激光冷却铯原子时间频率基准钟成为“北斗”系统的地面基准钟;转基因产品的微量核酸富集、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植物灾害生物特异高灵敏度分子检测、快速筛查、远程鉴定、疫情监测和检疫处理技术,以及入出境人群传染病监测研究网络,有力确保了国门生物安全;在促进产业升级方面,研制的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提高了标准能耗限额准入门槛,促进了产业体系调整和转型升级;医学诊疗设备计量标准和溯源体系研究成果、电梯物联网安全保障技术,有力地支撑了保障和改善民生。

  5年来,全系统主要科研创新指标迅速增加,整体科研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显著提升。获国际互认的国家校准和测量能力1266项,位居世界第4;NIM5铯原子喷泉钟成功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研制国际标准224项,国家标准1299项;突破了碳排放和碳减排、司法鉴定等认证认可技术,建立了国际先进的P3和P4实验室安全标准;攻克了质量产品安全风险监测关键技术,实现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动态监控。

  “十二五”以来,质检系统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多角度搭建科学技术创新平台,科学技术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

  质检总局历来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促进质检科学技术人才及团队的创新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计量院研究员李天初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江涛等6人入选国家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基准原子钟研究团队”和“特定种类设备安全检测与评价创新团队”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国计量院“基准原子钟研究团队”和中国特检院“特种设施安全检测与评价创新团队”入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国计量院和中国检科院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深入建设,将为质检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后备队伍的培养引领奠定坚实的基础。

  质检总局还有效利用国际资源,搭建国际科技创新平台。全系统获得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支持16项,中国计量院和中国检科院先后被认定“标准物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检验检疫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深入开展计量和检验检疫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工作。质检总局成为中美、中加科技联委会成员单位,与多个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此外,质检总局还不断深化与国内一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交流,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国内质检科技创新平台,促进质检科技协同创新。目前,质检总局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分别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与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分别共建3个质量科学研究院。共认定6个质检总局重点实验室、6个质检总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质检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地、11个质检科普基地,5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成全国标准化和特定种类设备2个科技协作平台,完善国家计量基标准、标准物质、标准文献资源、技术标准资源4个共享服务平台,开通了中国质检科技成果网。

  质检总局作为凭技术执法、以数据说话的行政执法部门,从成立之初起就大力实施人才强检法人战略,坚持不懈地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截至“十二五”末,全国质检系统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到10.5万人,其中,院士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8人,高级职称人员1.5万人,研究生1.2万人,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等人才梯次更趋合理。

  《全国质检系统“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人才吸引、培养、使用、激励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健全了专业技术人才开发评价、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制度;对专业技术人才真正做到从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关爱、生活上关照,促进形成了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支持人才、爱护人才的导向。建立了首席科学家制度,实行“导师制”,配备工作助手,充分发挥高层次专家的作用。张钟华院士带领的“能量天平创新团队”、庞国芳院士带领的“化学污染物残留分析团队”、李天初院士带领的“铯冷原子喷泉钟团队”在完善的人才制度的保障下,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质检总局积极探索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培养、教育培训、专题研修、出国留学、引进智力的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开放有序、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新机制,并着力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了加强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质检总局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上历来注重与相关国际组织、技术机构的交流合作,鼓励支持质检科技人才在各种国际组织中担任职务,刘卫军、许增德、肖建华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方面,通过推行科学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着力在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各展所能的科学技术创新舞台上下足功夫。通过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极大地鼓舞了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潜心研究,攻坚克难,牵引着质检科学技术人才在“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潮中破浪前行。

  “十二五”期间,检验检测纳入国家高技术服务业,为筑牢国门安全防护技术支撑体系提供了发展契机。截至“十二五”末,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共建设了382家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243家区域中心实验室,覆盖了食品和消费品、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危险品及包装等领域,基本形成了以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区域中心实验室为骨干,常规实验室为基础的3级国门安全防护技术实验室支撑体系。

  随着设备的逐年投入,实验室技术装备得到了全面优化。质检总局编制了《口岸技术查验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夯实了口岸查验与执法的技术基础,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实施的食品专项计划,使质检系统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得到了重点加强,检测范围明显扩大、检测精度显著提升、检测周期大幅缩短,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有效促进了口岸疫病疫情、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监控、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

  为了创新技术管理手段,在实验室建设中,检验检疫实验室积极参与搭建质检大数据平台,助推“智慧质检”建设。数字化实验室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实验室全要素、全方位的数字化管理,初步实现了实验室检测数据的集中与分析,为风险评估与研判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为实现检验检疫实验室资源共享,推动质检大数据资源整合,研发建设了检验检疫实验室资源管理平台,提升了全国检验检疫实验室实现信息化、规范化建设管理水平,标志着质检科技实施“互联网+质检”行动计划迈入新的阶段。

  技术机构是质检部门履行职能的坚强堡垒。“十二五”期间,全国质检系统共批准164家国家质检中心筹建,152家国家质检中心正式成立。截至“十二五”末,质检系统国家质检中心总数达513家。可以说,以质检总局直属科研机构和国家质检中心为代表的国家级检测技术机构布局更趋科学合理,综合技术能力明显提升,服务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同时,质检总局推动成立8个国家质检中心检测联盟,推进检测联盟形成合力、做大做强、共同发展。抓住检验检测列入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有利契机,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推动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批准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广州),该区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批建设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在基层技术机构建设中,质检总局组织开展了质检系统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活动。印发了《质检系统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基本要求》,统一了基层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标准要求。经过2011年至2013年的3年能力建设,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机构基础设施、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科研能力、人才队伍等软硬件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弥补了空白薄弱环节,提升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质检总局还积极推动省级质检中心建设,明确规定省级质检中心为国家质检中心建设的前提条件。目前,全国已建设有800余家省级质检中心,构成了基层质检技术机构的中坚力量,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以地理标志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检测监督体系为基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进一步健全,《关于推动中国-欧盟“10+10”国际互保中方地理标志产品国际化运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形成了注册、使用、监管、示范、品牌评价、国际化运用等多层次、全链条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体系。

  “十二五”期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模稳步扩大。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825个,核准使用专用标志的企业3356家,与“十一五”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0.7%和36.2%。已经批准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特色突出,其平均价格上升了30%以上,有的甚至提高了3到5倍。

  “十二五”期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初具规模。截至“十二五”末,质检总局先后建成13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引领了一片区域发展产业集聚,推动了一批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带动了一方农民发家致富。

  “十二五”期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精准扶贫工作效果显著。质检总局主动作为,积极开展科技援疆、活动,开创了省际结对帮扶合作新模式,指导四川、贵州两省结成对子,统筹推进西部地区地理标志保护。

  “十二五”期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牌建设开展如火如荼。质检总局积极响应“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口号,深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以技术、标准、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品牌培育,推动地理标志品牌国际化,提升地理标志品牌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际合作更加密切。目前,在华保护的国外地理标志产品已达16个;龙井茶、镇江香醋、茅台酒等中国知名地理标志产品也通过国际互认得到了国际保护。质检总局积极参与APEC、RCEP等地理标志双边磋商,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地理标志双边合作交流;成功开展中国-欧盟“10+1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并进一步探索中国-欧盟“100+100”和中国-泰国“3+3”互认互保。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服务外交贸易的重要抓手。

  自从2014年质检总局成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组成部门成员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贯彻实施,并以此统揽部署开展质检科普各项工作,为向全社会宣传普及质检科技知识,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营造科学技术创新氛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年来,质检系统确立了“质检科技周”整体品牌。自2014年起,全系统每年举办“质检科技周”活动,鼓励全系统上下联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质检科普主题活动。2015年质检科技周期间,全系统出动宣传车400多辆,制作电视科普专栏19期,放映科普影视282场,发放资料39万余份,送科技下乡500多次,提供义诊1000余次,向公众开放了220余个科普基地、科研院所,举行技术培养和训练4500余场,举办科技报告330多场,覆盖服务公众约34万人。通过“质检科技周”系列活动,大力宣传普及了质检科技知识,为推动“全面创新”,逐步的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做出质检部门的积极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5年来,质检总局推动了质检科普基地建设。通过推进基地+人才模式,鼓励系统内依托各类检测实验室和科学技术人员等建设质检科普基地。“十二五”期间,质检总局共批准认定了11家质检科普基地,安徽质量文化长廊、黑龙江计量博物馆等科普基地都成为质检部门展示质检科技特点、进行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5年来,质检系统不断鼓励创作科普作品。通过开办质检科普园地,全系统广泛征集、遴选质检科普作品。2014年以来,质检部门推荐的科普作品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称号。2015年推荐的两部科普微视频还获得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奖励。